彼得·圣吉將心智模式定義為:心智模式是我們對一件事、一個情況、一個活動或一個概念的看法和視角,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假設,它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我們的行為方式。心智模式為我們提供了觀察世界的認知框架,是一種思維定勢,它如同一個“過濾鏡”,會影響我們所“看見”的事物。就像有一句話所說:“如果你手里有把錘子,看什么都像釘子”。
被稱為“史上能量最正,心態(tài)最陽光的創(chuàng)業(yè)失敗者和頑固還債者”的羅永浩曾經(jīng)被強制執(zhí)行,坐不了飛機和高鐵。哪知他轉身便發(fā)布了個招商信息,要代言房車,宣稱自己性價比很高,不但便宜效果好,還有廣告創(chuàng)意和新媒體推廣資源等附加服務。這一波操作不但可以解決出行問題,還可以賺一筆代言費。出其不意的招數(shù),實際上是心智模式在起作用,支配著他的思想和行為。那些因為欠債和破產(chǎn)而做出極端行為的人,跟羅永浩相比,心智模式不同,結果也就截然不同。
荷蘭殼牌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就理解了心智模式的廣泛影響力,他們是做到這一點的第一家大公司。這也幫助他們成功地度過兩次石油危機的巨大沖擊,從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中的最弱小者上升到與??松⒓?。殼牌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歸結學習如何顯現(xiàn)并挑戰(zhàn)經(jīng)理人的心智模式,并把這作為準備應對變化的修煉。心智模式是決定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方法和行為方式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設、歸納,甚至就是圖像、畫面或形象。我們通常不能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他對自己行為的影響。
想要改善心智模式,那就意味著否定和拋棄舊有的心智模式,建立新的心智模式。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實現(xiàn)心靈的痛苦轉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為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或習慣仍然自覺、不自覺地左右著你。改變信念雖然比改變一時的行為舉止要更困難,但會更加有效。因此,必須鍥而不舍,持之以恒。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過程,從本質上是把鏡子轉向自己,試著看清楚自己的思考與行為如何形成,并嘗試以“新眼睛”獲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對其進行解讀、思考和決策。其實就是自省、學習、創(chuàng)新和變革的過程。
通過自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世界深處隱藏的成見、假設、邏輯、規(guī)則,使這些圖象浮現(xiàn)出來,藉此可以對其有效性加以檢視。此外,自省也可以讓我們以開放的心靈接納不同的意見。在這方面,聯(lián)想集團前任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就養(yǎng)成了自省的習慣,并由此形成了富有聯(lián)想特色的“復盤”方法論。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獲取新的信息,開闊自己的視野,借鑒新的觀念,形成新的習慣,可以修正自己的“價值導向”,使行動更有效。
當前,公司各項工作都在穩(wěn)步推進,每個部門、每名員工都承擔了各自的責任。公司大家雖然崗位不同、分工有別,但是有統(tǒng)一的目標和共同的愿景。不管是明確崗位職責還是研究確定KPI考核體系,再或是培育企業(yè)文化,都是為了凝聚共識、統(tǒng)一愿景。而我們每一名員工所需要做的,就是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修煉我們的心智模式,在挫折中總結、在困難中提升,多學習、多思考、多體會,不畏懼挑戰(zhàn)、也不害怕改變。每個員工的心智提升了,整個公司就能得在不斷超越的路上越走越好。